1、柴油發電機組型號多而雜,標準化、系列化程度低,不同產品之間的通用性差,基礎件、零配件質量差,集成性差,安裝和維修難度大。與國外先進機組相比,經濟性、動力性、結構緊湊性、可靠性、耐久性、振動噪聲等指標差距較大;而發電機的結構緊湊性、零部件的通用性、動態和穩態調壓性能、可靠性、使用壽命和電磁兼容能力等方面差距也很明顯。
2、新技術、新工藝應用緩慢。新技術和新工藝能提高柴油機的動力性、經濟性,降低振動噪聲和廢氣的含量,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壽命。如多氣門進氣系統、稀薄燃燒、電控噴射、增壓壓中冷技術等,不但可提高壓縮比、提高進氣質量、減小進氣阻力,使燃燒更充分提高柴油機的輸出功率,降低燃油消耗率,而且可以改善排放,降低尾氣中的煙度等。企業對生產工藝的理論、技開發以及推廣應用重視不夠,新技術、新工藝更新較慢。政府和行業在節能降耗方面的約束性措施進一步限制了柴油發電機組的使用。
3、在 20 世紀 80 年代引進的柴油機和發電機技術,雖經企業消化和吸收,并提高了國產化程度,增加了自制件的比例,但忽視了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創新,所以產品性能和
質量多年保持在原有水平上。隨著國外新產品和新機型的不斷發展,原有的引進產品已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4、在柴油發電機組的電氣設備中,電子與電器元件是薄弱環節之一,以至于影響了發電、配電和控制裝置的性能和可靠性,這是我國目前應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柴油發電機組中電氣設備而言,節能高效應該是發展方向。國內市場產品質量問題突出,假冒產品偽劣產品充斥配件市場,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5、電力供需矛盾進一步趨緩,柴油發電機組作為在供電緊張時銷售火爆的發電產品,市場需求容量將隨之大幅度減小。
6、2005 年以來,原材料價格不斷走高,對該行業中一些原材料占成本比重大、技術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較低的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使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重重,贏利能力受到嚴重挑戰。